做巧果兒,是農歷七月初七傳統佳節的習俗,大清早,經營著喜餅店的王于偉,就和店員們一起忙活開了。他告訴記者,做巧果工序并不難,但是特別耗功夫。
王于偉將提前準備好的面團放進壓面機里反復揉壓,給面團上勁,熟練的切條,揪成一個一個小面劑,放進模具里,咔咔幾聲,形態各異的小果子就做好了。模具形狀也大多是孩子們喜歡的,有知了、蓮花、元寶等等,形態可愛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巧果的用料也發生著變化,黃澄澄的巧果甚是誘人,用料自然也不再只限于面粉和水。王于偉告訴記者,現在的巧果用料有雞蛋、白糖、花生油,然后加上酵母進行發酵,再沒有其他的東西,一滴水不加。
做好的小果子經過簡單的醒發,一個一個放入鍋里,十分鐘后再反面兒,一套流程下來這巧果就算是做好了。香噴噴、黃澄澄的巧果承載著眾多人們的兒時回憶,如今,再做巧果、吃巧果,最重要的是感受傳統七夕的味道。